第一百七十一章【虎视天下】

大泽天下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800小说网 www.800xiaoshuo.org,最快更新帝国霸业之崛起最新章节!

    激发吕不韦要编撰这本书的,是战国后期著名的“四大公子”。

    哪四位呢?是魏国的信陵君、楚国的春申君、赵国的平原君、齐国的孟尝君。

    四位风流倜傥,仗义豪侠,都结交了不少宾客。吕不韦以他们为标杆,觉得秦之强大,天下无敌,却在意识形态上乏善可陈(诸子百家无一个出自秦),这是秦国之耻。于是他也广招天下学士,厚而待之。

    那时各国有很多才辩之士,如大儒荀卿,就是被春申君养起来的,神闲气定,写出了传世名作《荀子》。吕不韦也如法炮制,命食客将各自见闻记下,精心组织成篇。

    这部《吕氏春秋》又称《吕览》,分为“八览、六论、十二纪”三大部分,每一部分的篇数固定,外加一个序言,共计161篇。

    其中“十二纪”是全书的要旨,分为《春纪》、《夏纪》、《秋纪》、《冬纪》四部分。本书的涵盖广大,号称要“(效)法天地”,所以“十二纪”就是象征天,以十二月令为篇章序列。《春纪》谈养生之道,《夏纪》谈教育及音乐理论,《秋纪》谈军事,《冬纪》谈道德品质。

    “八览”,是从开天辟地说起,说到做人、治国、明理。涉及了驭民之术、为君之道等等。“六论”,则是杂论各家之说。

    这书对于儒法各家,并不是简单杂凑,而是各取其精华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它提倡治国要“以德以义”,以高尚风气熏陶之,那么国家即使不赏赐,百姓也争着立功;即使不惩罚,邪恶也自动终止(不赏而民功,不罚而邪止)。

    这是秦国意识形态里一贯很缺乏的礼义教化。治国安邦,不讲礼义如何能行??

    书是门客所写,吕不韦参与了多少很难说,但他完全不知晓内容是不可能的。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很少见的有儒家色彩的客卿。这书,也就是在他名下才能有这种高论。

    《吕氏春秋》对法家的权术、黄老的无为而治、墨家的“非攻”、“尚贤”,也都统统拿来。

    成书以后,计有20多万字,若折算成现代汉语,怕是要超过百万字的容量。吕不韦对这个成果甚为满意,为了制造轰动效应,他将书挂在咸阳的城门上,悬赏千金,声称“各国游士宾客,若有人能增删一字,即赏给千金”。结果,无一人敢来领赏。

    吕不韦很自负,觉得这书可以“上揆之天、下验之地、中审之人,若此,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”,也就是终极真理了吧。

    只可惜了,这样一部为建立帝国而准备的巨著,后来没排上用场。

    ——独裁的政治家,都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。

    一位青年执政者虎视天下

    庄襄王年轻时困顿邯郸几十年,可惜即位才三年,就一命呜呼了。

    他清楚这王位是怎么来的,在位的三年,他兑现了当初在邯郸对吕不韦的承诺——“分秦国与君共之”。三年中所有的军国大权,都是让吕不韦管着。

    吃水不忘挖井人。战国末期尚有如此的豪侠之风,君王也不例外,不似后世的一律过河拆桥。

    接着,就是13岁的嬴政即位,当了秦王。

    小孩子不能亲政,还要读书,军国大权仍旧在吕不韦手中。

    吕不韦在邯郸时,就是嬴政的“伯伯”,现在的地位更加隆宠,由丞相尊为“相国”。嬴政还正式称他为“仲父”。

    什么是“仲父”?这是古汉语,若翻译成现代汉语,就很亲切了,相当于“叔叔”、“二爹”之类。

    此时秦国的权力中枢,没有比他权力更大的男人了。华阳太后和刚升格为太后的赵姬,虽然能分享王权,但毕竟是女人,不能参与具体操作。

    吕不韦就成了秦国的天下第一人,无人可辖制。他不仅有门客几千,还有童仆上万,封邑十万户。当初“千金买国”的投资,已有百倍的收效。

    他当然也知道这魔术成功的前提是什么,所以对庄襄王感激不尽,对秦国死心塌地。

    此时的秦国,三分天下有其二,“诸侯服秦,譬若郡县”。秦统一天下,只是个时间表的问题了。

    出于内心感激和客观上的形势,吕不韦才想到了为秦国制定一套宏大的意识形态。《吕氏春秋》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架构,就是要为万世立法。当然,他本人也想借此名垂千古。

    可惜,他的大梦,被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后生之辈给粉碎了。

    这个后生,就是口口声声叫他“二爹”的秦王嬴政。

    嬴政小的时候跟母亲在邯郸是如何苦熬的,回到秦国又是如何在深宫中长大的?情况都不详。但可以想象: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折腾,足以形成一个少年叛逆、偏执的性格。

    嬴政即位之后的前九年,秦国的政治格局几乎没有变,仍是吕不韦一手遮天。

    吕不韦的权力来源,就来自他以前转让给公子异人的赵姬,赵姬现在是秦王的母亲,那么吕不韦这位老关系户的权势,就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但是,问题也恰恰就是在这九年中酿成的!

    在这一时期,毕竟是换了国君,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放缓了下来。很多内部的问题,需要理清。

    首先是平定新边疆的叛乱。出乱子的地方,是庄襄王时代并入的国土——晋阳。这地方原属赵国,被秦将蒙骜带兵拿下,但是晋阳的老百姓不服管,趁着秦国连换国君的时机,举兵叛乱。

    乱子越闹越大,波及到了邻近城邑,赵国当然也要在暗地里资助一把。

    最后带兵去把叛乱平息的,还是蒙骜。

    接着又有长安君成蟜,在嬴政上台八年时,受命率师讨伐赵国,在半途突然发动叛乱。这个长安君,是嬴政的同父异母弟弟,也就是并非赵姬所生。成蟜的年纪,据猜测大概比嬴政小两岁,应该也在邯郸出生。当年的异人受到吕不韦资助,估计也养了二奶、三奶。

    秦王嬴政此时尚未亲政,但他亲口下令平叛,还要求把所有跟随成蟜造反的军吏全部杀掉,死者计有数万人。就连无辜百姓也遭了殃,因成蟜是在屯留(今属山西)造反的,所以屯留的全部老百姓都被发配到临洮(今属甘肃),一次就迁徙了数十万人。

    嬴政果断狠辣的法家特色,于此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因为史料缺乏,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扑朔迷离。据说是由于成蟜的存在,构成了对嬴政王位的潜在威胁,因此吕不韦处处欲制成蟜于死地,让成蟜伐赵也没干什么好心。逼得成蟜在伐赵途中降了赵,还接收了赵王给的一块封地,叛乱之后死在了屯留。具体是怎么死的,说不清了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,秦国还出了一个世界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家甘罗。“甘罗十二做宰相”,在后世已成中国民间俗语,可见这小孩是何等超群绝伦。

    甘罗的祖父叫甘茂,也是秦国一位名臣,曾任左丞相。后来遭到排挤,被迫逃离秦国,可怜巴巴地死在了魏国。甘罗小小年纪欲求出路,就投到了吕不韦的门下,成了最年轻的门客。

    甘罗之所以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政治明星,是由于口才好、会协调。

    当时秦国打算联燕攻赵,与燕国展开了友好外交。燕国方面答应得很痛快,送来燕太子丹作人质,要求秦国派一名大臣去燕国为相。

    燕太子丹已经来了,可是受命去燕国做相国的张唐,却提出了一个不想去的理由:前去燕国要途经赵国,以前自己曾带兵打过赵国,到今天也还是赵国的通缉战犯,怎么能去自投罗网呢?

    这理由毕竟也是个理由,吕不韦还真拿他没办法。这时候,小小门客甘罗自告奋勇站出来,说他愿意去劝说张唐赴任。

    吕不韦嘘了他一下:小孩子有什么能耐,吹什么牛?甘罗却振振有词地答道:“从前项橐7岁,就做了孔子的老师,我现在已经12岁了,难道就不能让我试试么?”

    吕不韦半信半疑,说那你就去吧。

    甘罗得令,一副少年意气,驾着马车就去见张唐。

    张唐当然知道,这小孩儿是吕不韦派来的说客,就静听黄口小儿能有什么说法儿。

    甘罗也知道,假如单单晓以大义,对这个老臣是没用的,于是出人意料地提了个问题:“卿之功,与武安君相比,如何?”

    张唐淡淡笑道:“武安君战胜攻取,不知其数;攻城堕邑,不知其数。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。”

    甘罗故作认真地追问了一句:“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么?”

    张唐说:“知之。”

    甘罗又问:“那么当年的应侯范雎与我们文信侯,哪个说了更算?”

    张唐承认:“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。”

    甘罗再追问:“卿明知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么?”

    张唐似乎体会到了什么:“知之。”

    甘罗立刻点出了要害:“当初应侯想伐赵,武安君百般刁难,结果被撵出咸阳七里,绞杀之。现在文信侯请您赴燕为相,而您不肯行,那我就不知您将死在哪里了!”

    张唐闻言,惊出了一身冷汗,连忙拜谢道:“我就按你这小孩子说的办!”说完,就让手下备车备马,包扎礼品,定下了启程赴燕的日期。

    甘罗顺利复命,对吕不韦说:“请借给臣车五乘,我为张唐此行,去赵国做一下铺垫。”

    此次秦国联燕,目的是想夺取赵国的河间之地,以扩大秦国的河间郡。吕不韦见甘罗如此伶牙俐齿,就同意派他去赵国游说——要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,岂不是好?

    那边厢赵悼襄王早就听说秦燕两家在勾搭,心里正慌着,忽闻秦国有特使来,连忙破例迎出郊外20里,以大礼相待。

    一看来者竟然是个孩子,赵王着实吃了一惊。礼毕后,甘罗仍是先发制人:“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了么?”

    赵王说:“听说了。”

    甘罗再问:“听说张唐已经去相燕了吗?”

    答:“听说了。”

    甘罗说:“燕太子入秦,证明燕不欺秦;张唐相燕,证明秦不欺燕。秦、燕不相欺,就将伐赵,赵国可就危险啦!燕秦之所以不相欺,其原因,就是想攻赵,扩张河间的地盘。我劝大王您就交给我五个城,满足秦国对河间的胃口,我就能保证秦国送回燕太子,与强赵联手而攻弱燕。这样的话,赵国所得又岂止五城?”

    赵悼襄王被这小孩子给侃懵了,立刻同意,把河间五城的地图、户籍交给了甘罗,秦燕联盟随即瓦解。然后赵国反手就去攻燕,夺得上谷三十六县,分给了秦十分之一。

    甘罗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,白得赵国五城,又分赃得到燕国三城还多,一共八个多城,典型的空手套白狼。秦王嬴政认为这小家伙真是太有才了,就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,还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原样赏给了他。由于丞相和上卿在当时官阶差不多,民间便演绎出了“甘罗十二为丞相”的说法。